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oa 天然气优势运移路径的动态追踪——以川西坳陷白马庙气藏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1 油气优势运移路径的分布受运移动力、 输导体系、 烃源岩、 圈闭及其时空配置等多种地质因素影响, 其空间形态的准确预测及追踪对于油气藏定位勘探和降低勘探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白马庙构造的构造、 沉积、输导层和烃源岩等地质研究成果, 构建不同运移阶段的供烃模式、 运移动力和输导体系等基础地质模型。 以 G I S为基础平台, 将地质评价结果和表征参数转换为数值模型, 采用基于概率的预测技术实现天然气优势运移路径的动态追踪。 结果表明, 白马庙气藏经历了燕山期成藏和喜山期调整等两个阶段, 天然气运移可分为成藏期垂向运移、 成藏期浅层侧向运移和调整期侧向运移等3个过程, 应用地质综合研究成果构建初始地质模型, 基于 G I S动态追踪天然气优势运移路径, 应用已有勘探成果验证和分析预测成果, 进而可为圈闭目标优选和定位评价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2024年11月25 00:00 2024年第6期 1 8 2251427 吴东胜,李泽坤,林小云,刘柏,潘仁芳 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田泉四段扶余油层致密油成岩特征及成岩相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2 为明确葡萄花油田扶余油层致密油相对优质储层分布, 综合铸体薄片、 扫描电镜、 核磁和微米 CT 等测试, 在致密油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分析基础上, 开展成岩相定量划分。 结果表明: ①扶余油层以残余粒间孔、 晶间微孔为主, 次为粒内溶孔、 粒间溶孔, 孔隙、 喉道半径分别为 0 .8 2~3 9 .4 2μm 和 0 .0 2~1 .2 8μm, 平均为4 .9 6μm 和0 .6 8μm, 为微 纳米孔隙+纳米喉道。 ②扶余油层视压实率和视胶结率高达5 6%和3 5%, 强烈的机械压实、 早期方解石和伊利石充填堵塞粒间孔隙和喉道, 是导致储层致密化的重要原因。 ③绿泥石包壳减缓压实强度、 保留了部分原生孔, 长石和火山岩岩屑的酸性溶蚀形成各类次生孔隙, 是形成相对优质储层的关键。 ④通过多种成岩强度参数的 Q型聚类将扶余油层分为4种成岩相, 弱胶结强溶蚀次生溶孔相和弱压实强溶蚀残余粒间孔相物性好、 试油产能高, 是扶余油层有利储层类型。 2024年11月25 00:00 2024年第6期 9 22 5639704 来广军 尼日尔Termit盆地东北部上白垩统Donga组烃源岩发育影响因素与发育模式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3 上白垩统 D o n g a组是 T e r m i t盆地 T r a k e s斜坡新确认的重要烃源岩层位, 对其发育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对该区油气成藏规律认识和勘探突破有重要意义。 在该区三口探井 D o n g a组钻、 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及采样分析的基础上, 对 T r a k e s斜坡及周缘地区 D o n g a组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建立其发育模式。 结果表明:T e r m i t盆地 T r a k e s斜坡及周缘地区 D o n g a组优质烃源岩十分发育, 有机质丰度高, 有机质类型为混合型 (Ⅱ型) , 生烃潜力大; 晚白垩世早期全球为典型温室气候, 炎热 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陆源高等植物和水生低等生物均很繁盛, 为沉积水体提供充足的有机质; 区域稳定的热沉降作用及全球高海平面导致持续的海侵作用, 底层水体形成的弱还原性环境, 为沉积有机质的保存和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综上建立了 D o n g a组 “陆源 海相”浅海泥质陆棚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 2024年11月25 00:00 2024年第6期 23 33 2604357 宋换新,李巨露,文志刚,程顶胜,袁圣强 基于CCU-Net的地震信号高分辨率处理方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4 地震资料采集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和仪器设备的影响, 往往呈现低分辨率、 低信噪比的特征, 影响后续地震解释和反演。 常规的反褶积、 Q补偿等高分辨率处理方法受限于子波提取难、 Q 值难以估计等问题无法很好地被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处理。 深度学习由于能快速学习输入与目标之间的映射关系, 近来得到了分辨率处理领域的关注, 但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数据高分辨率方法常未考虑多尺度与空间信息。 提出了一种基于 CCU - N e t的处理方法, 网络主体包含编、 解码结构; 融入 CBAM、 CA 模块, 使网络能够更加全面关注特征层的空间信息和通道信息; 并采用 L 1、 S S IM、 MS - S S IM 作为组合损失函数, 提高网络学习不同尺度下结构信息的能力, 能更好地恢复细节信息。 通过正演模拟的方法生成了具有不同分辨率和噪声水平的地震数据用于网络训练。 在合成地震数据和实际数据中, 基于 CCU - N e t的处理方法显著地提高了地震数据的主频, 拓宽了频带, 层间信息得以更好的显示, 与其他方法相比有效地提高了地震数据的分辨率, 同时对噪声也起到了明显的压制效果。 2024年11月25 00:00 2024年第6期 34 44 2686198 薛雅娟,杨强,高瑜翔 数理统计法确定物性下限的方法优选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5 针对数理统计法确定物性下限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有效样本和非有效样本个数大致相当的情况下,依据不同含油产状岩心物性分析数据分别采用自然分布百分比法、 块数折合百分比法、 正逆累积法确定物性下限, 结果基本一致, 但受物性分类区间影响, 精度不高。 考虑样本数据体差异过大的影响, 引入有效样本的折合系数或者样本归一化处理的百分比正逆累积法,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然分布统计法中因有效样本占绝对优势而使统计出的下限偏低的问题, 但仍然受物性分类区间的影响, 精度不够高。 为了更好地压制有效样本与非有效样本的统计数据体差异较大问题, 提高精度, 提出利用百分比正逆累积散点曲线法进行逐点绘图。 经过 A 油田某目的层段岩心样本数据对比分析, 利用百分比正逆累积散点曲线图确定孔隙度下限为7 .4%, 与实测油层最低孔隙度值7 .4%一致; 对 B油田某目的层段岩心样本数据对比分析, 百分比正逆累积散点曲线图确定渗透率下限为4 0 0mD, 与实测油层最低渗透率4 1 0mD基本一致。 两个实例均显示百分比正逆累积散点曲线法更可靠, 确定的物性下限精度更高。 2024年11月25 00:00 2024年第6期 45 50 960508 李谋杰,张豆娟,陈冬,傅爱兵,袁瑞 多用途存储式声波信号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6 将动液面检测仪搬运至模拟井或者油井现场进行研发测试, 不仅成本高、 效率低, 而且严重影响仪器的研发进度, 针对该问题, 提出了一种多用途存储式声波信号模拟器解决方案。 该信号模拟器以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 PGA) 为主控模块, 通过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 (DDS) 将油井动液面检测中的次声波信号特征完整复现。 声波信号源既可以来自于油井现场声波数据, 也可以来源于用户自主编辑合成的任意波形数据。 试验表明, 所设计的多用途存储式声波信号模拟器不仅能够模拟多种油井现场次声波信号, 满足动液面检测仪自检及测试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作为一款通用信号发生器使用。 2024年11月25 00:00 2024年第6期 51 59 2259991 魏勇,崔小名,郭涛,陈强,刘杰,刘平 多深度电阻率曲线分异特征研究及地质导向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7 现有的常规测量数据在进行地质导向时存在不确定性大、 人工干预多等缺点, 难以在业内推广, 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 薄油层、 断块油层、 底水和边水层开发成为常态, 对常规随钻工具地质导向配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此, 对常规随钻电磁波电阻率仪器在薄层、 近边界、 远边界、 各向异性地层、 倾斜地层等不同地层条件下进行模拟, 根据电阻率曲线分异特征与地层产状的关系, 定义指示地层各向异性、 边界位置、 倾角等关键导向参数的分异信号, 并给出量化方法; 再依据分异信号良好的地层产状参数指示, 借助反演技术对实时测量数据进行地层产状参数信息的实时解读; 最后通过测量电阻率数据获取地层边界指示、 储层产状预判、 井眼周围电阻率提取等地质导向关键参数提取, 用于指导地质导向。 该方法具有人工干预少、 信息获取速度快、 基于实测数据计算可靠性高等优势, 为常规仪器地质导向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新方法。 2024年11月25 00:00 2024年第6期 60 67 2094735 王光,王晓飞,孙宝龙,王彦晚,梁云祥 利用直井、导眼井和水平井确定水平井钻遇有效厚度——以L油田C区块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8 关于水平井钻遇位置的有效厚度如何合理确定, 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因此探讨如何综合利用直井、 导眼井以及水平井资料确定水平井钻遇位置有效厚度的问题十分必要。 首先结合区块内直井、 导眼井和水平井的资料综合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有效厚度标准, 依据试油、 试采、 有效厚度标准、 测录井资料、 地层对比以及井所处的构造位置综合识别直井、 导眼井和水平井的油层。 然后由直井、 导眼井资料综合确定单井有效厚度和目的层段的平均净毛比。 对于井轨迹基本顺构造线的水平井, 根据测井解释油层段、 井斜、 方位计算出油层段钻遇的垂直厚度, 将钻遇垂直厚度乘以目的层段的平均净毛比计算水平井钻遇位置的有效厚度。 最后综合井轨迹基本顺构造线的水平井钻遇位置的有效厚度和直井、 导眼井的有效厚度来绘制储量计算单元的有效厚度等值图, 其中水平井钻遇位置的有效厚度对于直井井控较差的储量计算单元的有效厚度等值图绘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4年11月25 00:00 2024年第6期 68 78 3071026 张豆娟,郭海敏,张奎华,傅爱兵,肖丽,陈存元 基于线弹性与损伤力学的砂砾岩裂缝扩展规律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09 水力压裂法是提高砂砾岩油气藏开发效率的关键技术手段。 采用线性弹性断裂力学与损伤力学原理, 构建了一个描述裂缝在砂砾岩储层中动态扩展的理论模型, 探究砂砾岩储层中水力裂缝的动态扩散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 在砂砾岩储层中水力裂缝以绕砾为主进行扩展, 砾径变化不会对水力裂缝延伸方向产生较大影响; 在水平井筒附近易形成复杂裂缝网络, 扩展到远井区域后以简单缝为主。 随着施工排量增加, 近井起裂产生多裂缝的条数相应增加, 在远井区域逐渐被优势裂缝扩展所取代, 当排量达到1 0m3/m i n时最远沟通距离可达1 9 0m。 低黏度 (1mP a ·s ) 压裂液易造成简单缝, 中 (1 0~3 0mP a·s ) 、 高黏度 (5 0mP a·s ) 压裂液易形成复杂缝, 在远井区域形成优势扩展, 高黏度压裂液形成裂缝遇砾石易分支, 趋于形成垂直缝与水平缝相互连通的裂缝形态。 随着水平应力差增加, 裂缝复杂程度明显降低, 且近井区域复杂缝网规模也在明显降低, 目标区块应力差达到1 0 MP a时优势裂缝明显大幅度减少。 该研究对于指导砾岩储层水力压裂的优化设计方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4年11月25 00:00 2024年第6期 79 88 3202502 刘洪涛,王孟江,肖诚诚,陈红旗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化学驱后封存储量有效开发方式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0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划分为3~6套层系, 部分区块首套层系已完成化学驱并上返到第二套层系, 首套层系储量被封存。 为确定二类油层化学驱后封存储量释放方式, 以 B 1D东块为例, 应用虚拟布井方法和盈亏平衡原理研究了化学驱后注采井距和层系组合厚度界限, 确定利用老井释放封存储量, 合理井距为2 0 0~2 5 0m。 设计了3套井网调整方案, 通过对比优选, 确定利用二次加密井释放封存储量, 开采对象为萨Ⅱ1 0~萨Ⅲ1 0所有油层及二次加密井网原射孔的萨Ⅰ和葡Ⅱ油层, 采用分期射孔方式。 应用数值模拟研究释放封存储量的时机, 补孔越早,最终采收率越高。 应用盈亏平衡原理研究经济极限含水率, 产液量和油价越高则经济极限含水率越高; 二次加密井补孔越早, 经济极限含水率越高, 目前含水率条件下补孔, 经济极限含水率可达9 8 .7%。 B 1 D东块试验6口井,平均单井日增液2 9 . 3t , 日增油1 . 2 5t , 含水率下降1 . 0个百分点。 该开采方式在大庆油田4个区块推广应用, 实施补孔5 4 5口, 平均单井日增油1 . 0t , 含水率下降0 . 7个百分点,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4年11月25 00:00 2024年第6期 89 96 878673 左松林,杨清立,吴家文,路晶鑫,王贺军,宋小川,李丹丹 高温高盐油藏污水配聚黏度影响主控因素及调剖调驱体系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1 针对尕斯库勒油藏近几年开发中高含水油田注水开发的关键性问题, 开展高矿化度高硬度污水配聚及调剖调驱体系研究。 通过分析影响尕斯库勒油田污水配聚溶液性能的主控因素, 开展以聚合物为基础的调剖调驱体系配方优选、 性能评价及调驱机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污水配聚性能的主控因素影响力顺序为: F e 2+ >F e 3+ >微生物I B>微生物 TGB>溶解氧>微生物SRB>Mg 2+ >C a 2+ >N a + >K+ ; 确定了1 2 6℃最优的调剖调驱体系配方为: 0 .5%主剂 AS - 5+0 .2%交联剂ZK - 1+0 .1%稳定剂硫脲+0 .1%改进剂 HEDP。 封堵和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封堵率达到9 4 .7%, 具有较好的驱油性能和改善地层的非均质性能力。 该研究为高温高盐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具有显著实际意义。 2024年11月25 00:00 2024年第6期 97 106 1529713 洪伟,程东东,杨溢,陈林,陈立峰,付美龙 基于Friedman方法计算稠油氧化反应活化能出现负值的原因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2 通过实验得到不同升温速率下稠油氧化反应温度和产出 CO+CO 2 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 利用 F r i e dma n方法计算了稠油氧化反应的活化能, 并分析了活化能出现负值的原因。 结果表明: 稠油氧化反应的平均活化能为1 8 9 .4 4k J /mo l ; 转化率在 0~0 .3 6 (2 4 5~3 0 5 ℃ ) 时, 活 化 能 逐 渐 增 加 至 2 7 1 .1 6k J /mo l ; 转 化 率 在 0 .5 8 5~0 .6 9 5 (3 6 5~3 9 5 ℃ ) 时, 活化能为负值; 转化率高于0 .6 2 5时, 反应活化能快速增加至4 6 8 .6 4k J /mo l 。 出现负活化能的原因是稠油的氧化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出现降低的趋势, 在同一转化率时, 高升温速率 (2 . 9 2 ℃/m i n)下的反应速率低于低升温速率 (1 . 6 4℃/m i n ) 的反应速率, 3种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稠油氧化反应速率的对数值与温度的负倒数之间线性关系变差, 拟合得到的斜率为负值。 该研究分析了稠油氧化反应过程中计算出负活化能的原因, 所得到的认识对稠油氧化反应动力学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4年11月25 00:00 2024年第6期 107 112 939348 孙梓齐,赵仁保,郑懿琼,张情情,李东旭 基于识别规则的注水站离心泵故障预测方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3 针对油田注水站通过传统的人工 “望闻问切” 等手段, 分析判断离心泵机组工况现状的不足, 提出了一种基于识别规则的智能故障诊断方法, 实现了离心泵实时故障诊断。 首先, 通过采集注水站离心泵正常状态以及异常状态时的参数, 接着分析两种状态下这些参数的变化趋势, 将其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出离心泵在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下参数变化的特征。 再次, 通过这些离心泵机组参数的变化率及其阈值, 计算出离心泵机组故障异常的边界条件。 最后, 研制出一种离心泵故障识别的规则, 实现对离心泵故障的智能预测。 通过油田离心泵机组的现场验证, 该方法预测故障的准确率达到了9 9 .5%, 确保了离心泵机组正常生产运行。 2024年11月25 00:00 2024年第6期 113 119 1173600 宋文广,李浩源,曹娟,裴阳,张宝,宋秋强,李恒,李家骏,李博文 基于机器视觉的石油管具螺纹缺陷检测系统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406014 石油工业中的管具螺纹检测面临狭小空间、 光线不足和几何复杂性等挑战, 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效率低且错误率较高。 为此, 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化内螺纹检测方案, 旨在提升检测精度与效率。 通过优化图像采集系统, 显著提高了图像采集速度和质量, 确保在光线条件不佳时获取清晰的螺纹图像。 采用圆柱模型拼接技术, 将多个螺纹图像合成为全视野视图, 增强了检测的全面性。 在图像处理方面, 系统结合 YOLOv 8深度学习模型, 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和分类螺纹缺陷。 研究结果表明: 该技术在狭小空间内表现出色, 提供了高效、 可靠的解决方案, 满足了石油管具行业对高效、 精准检测的需求, 显著提升了管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24年11月25 00:00 2024年第6期 120 126 2068147 张耕培,窦萧寒,李刚